2.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方法,以改变他们不求甚解的读书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善疑好问的习惯。

  3.教给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以改变他们惟师是从,随声附和的读书习惯,逐步培养其独立思考习惯。

  4.教给学生讨论、辩论的方法,以改变他们做“听众”的读书习惯,逐步培养其做课堂的主角、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二)课中明确目标,以“标”培养自学能力。目标是学生的向导,是思维的起点。有了目标,学生就能直奔课文的重点,自主寻找答案,而且这个目标是学生凭借“切人点”质疑,经师生共同梳理出来的,学生参与课堂目标的制定,不但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让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大胆探索,自觉动脑、动口、动手,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的师生双方才能进人“谐搌”状态。

  5.教给学生评论、赏析的方法.以改变他们“囫图吞枣,良莠不分”的读书习惯,逐步培养其细心品味,批判地吸收文学作品精华的习惯。

  此外,指导课外阅读中还应处理好几个关系,如“读”与“议”的关系,“读”与“品”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动脑”与“动手”、“动口”的关系等。对于一些书籍和文章还应处理好“吸收其精华”和“抛弃其糟粕”的关系。

  (三)课后复习,系统提高自学能力。在讲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后。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归纳所学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要整理课堂笔记,通过整理。归纳出本节课的重点,掌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通过对每一章进行小结,提高整体认识进而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我尝试了五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地研究教材和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抓好课前、课中、课后、课余等几个环节,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当作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具有自学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一)课前预习,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要让学生仔细的预习教材,因为教材是基础知识的源泉,是基本训练的依据,是学习方法的指导。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长期坚持下去,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老师应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寻找“切点”,据“点”质疑。要让学生想,必先教有疑,而要学生有疑,且疑在关键处,就必须给学生以思维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学生预习课文的最佳“切入点”。

  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按照学习规律主动获取知识,不断增长才干,科学地组织自身学习活动的特殊能力。多年的语文教学。使我认识到: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自学能力,就有了开启语文学习大门的钥匙.就可以登堂入室,在知识的王国中自由地翱翔。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教师唱独角戏,特别是在农村学校,一些语文教师,只顾自己的教学进度,不考虑学生学习效果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这一点老师都明白,但一到具体操作,老师往往牵引太多,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性,阅读面、观察面、思考面等整个知识面过于狭窄。教学质量很难提高。要改变这种白费劲的教学方法,除增强创新意识、转变教学理念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自己所习惯的“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传统教法中跳出来,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所谓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实际上就是一种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强调的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自主。也只有在自主的前提下,学生的创新个性才能得到发展。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放手把课堂相当一部分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外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让学生有机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和领悟。从而获得“活”的知识。金年会app,


本文由:金年会品牌橱窗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