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核心,也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不仅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很多著名理论家研究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伊萨克·鲁宾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他是苏联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的代表作《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又译为《马克思价值理论论文集》)第一版于1923年出版,此后又出版过三个版本。这部著作在当时的苏联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鲁宾的抽象劳动概念激起了大量的学术争论。可惜的是,鲁宾的著作随后被贴上了唯心主义的标签而遭到批判,他本人也惨遭杀害。
1959年,罗斯多尔斯基在西方学界“复活”了鲁宾,给予鲁宾很高的评价。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借鉴鲁宾思想的热潮,他的《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被翻译成了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葡萄牙语等语言。
鲁宾的理论特别是其中的价值形式概念为西方学者研究《资本论》提供了思想资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两个重要学派即“新马克思阅读”和“新辩证法学派”都受惠于鲁宾,他们的代表人物都把鲁宾作为思想上的先驱。莫伊舍·普殊同也肯定了鲁宾的抽象劳动概念。在近些年西方学界撰写的马克思主义手册、指南类书籍中,鲁宾跻身于知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行列,成为与保罗·斯威齐、大卫·哈维并列的学者。鲁宾的很多文章也陆续被译成英文。
鲁宾的理论从最初受到苏联学界热烈讨论到销声匿迹,然后又受到西方学者的追捧,这种持久的影响力源于鲁宾深刻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涵,澄清了价值概念生成的内在逻辑,并在几个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这种贡献首先体现在《资本论》的方法研究中。鲁宾是较早地认识到《资本论》中辩证思想的经济学家。他认为马克思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上采纳了黑格尔的观点,而不是康德的观点。内容不是形式从外部附加上去的,而是内容本身生成了潜在于内容中的形式。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鲁宾在解释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之间的关系时便运用了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一方面价值形式是由价值实体产生的,另一方面,价值形式又是价值实体的外在形式,两者具有统一性。另外,鲁宾也把整个社会再生产视为一个辩证的过程,生产中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不断得到解决又不断重现。但鲁宾强调,这个辩证的过程绝非黑格尔的概念演绎,而是奠基于坚实的社会现实之上,这个现实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运动。
鲁宾阐述的方法在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独具一格。鲁宾在具体的理论问题上更是做出了影响深远的理论沉思。他在《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第一部分中研究了商品拜物教,较早地认识到了商品拜物教理论在马克思经济体系中的意义。在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商品拜物教理论只是被视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删除拜物教理论似乎并不影响马克思理论的完整性。鲁宾改变了这种认识,他认为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经济体系的基础。拜物教理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独特生产关系的产物。在这种生产关金年会棋牌官网系中,商品的所有权和生产者相分离,商品的分配是通过交换进行的,这就赋予商品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形式,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物表现的,这就是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原因。鲁宾也阐述了从异化理论到商品拜物教理论的演进逻辑,指出拜物教理论是对异化理论的扬弃和超越,从而阐明了拜物教理论和异化理论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鲁宾在著作的第二部分详细研究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一系列核心概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在这些概念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价值形式概念。在《资本论》第一章中,价值形式主要指价值的四种外在表现形式。鲁宾拓展了马克思的价值形式概念,把价值形式视为从社会形式的观点出发所设想的价值,即作为形式的价值,它还没有具体化在一定的物中,因而是抽象的社会形式,《资本论》第一章中的四种价值形式只是鲁宾价值形式概念的具体化。研究价值形式就是要说明,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劳动为什么采取了价值这种社会形式。鲁宾认为,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中最特殊、最原创的部分,是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石。价值形式向前连接着拜物教理论、物化理论,向后连接着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资本主义特殊的生产形式。鲁宾对价值形式概念的拓展并非他的突发奇想而是有着坚实的文本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多次阐述了作为社会形式的价值。鲁宾的贡献在于把这种价值形式独立化,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论题。
第二个重要的概念是等同劳动。鲁宾区分了等同劳动的三种类型,分别是生理上等同的劳动,社会意义上等同的劳动和抽象劳动。生理意义上等同的劳动就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这是一种自然意义上的量,可以用物理的方法来衡量。社会意义上的等同劳动会出现在任何劳动共同体中,因为共同体生产产品需要把各个成员的不同形式的劳动分配到不同的生产部门之中,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劳动形式必须均等化,化为同一的可比较的劳动。这种均等化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产品生产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资本主义的劳动均等化是通过市场交换完成的,具有盲目性。的劳动均等化是有计划进行的,遵循的是共同体的共同意志。抽象劳动是社会意义上被等同化的劳动在商品经济中的独特形式。在鲁宾的分析中,抽象劳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获得了充分的表现。由此可见,抽象劳动和生理意义上等同的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抽象劳动不能简单地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来衡量,因为这种“力”是个物理量,而马克思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劳动的资本主义形式。生理意义上的能量耗费只是抽象劳动的生物学前提。鲁宾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特殊性出发分析抽象劳动,这一点是正确的,也符合马克思的理论取向。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偶尔也用生理上的体力耗费解释抽象劳动,但是就总体而言,马克思阐述的抽象劳动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抽象劳动是一种社会规定性。
既然抽象劳动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量,那么应当如何计量这种量?如何给出计量这种量的尺度呢?鲁宾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任务是从理论上解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等同化的过程,而不是在实践上为市场提供商品等同化的尺度。换言之,价值理论是对市场上已然实现的不同商品和劳动形式的等同化做出因果分析,这是一种事后的分析,以交换过程为前提,而不提供指导交换过程的尺度。
鲁宾澄清了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的几个关键概念,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适用性这个问题也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劳动价值理论是否适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换言之,前资本主义社会是否按照劳动量进行交换,这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心的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他在第一卷中设定商品按照劳动量进行交换只是其理论建构中的一个环节,它的目的是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逻辑。前资本主义社会是否按照劳动量进行交换并不影响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正确性。显然,鲁宾回避了劳动价值理论是否适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这个问题。
总而言之,鲁宾的这部著作观点新颖、内容丰富,在诸多问题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是,西方学者的研究聚焦于价值形式,目前国内的研究也主要是拓展到了方法论、拜物教、抽象劳动等内容,鲁宾著作中的其他主题仍然有待于发掘。
本文由:金年会品牌橱窗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