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桂林市商务局发布《桂林市餐饮企业中英文菜名规范》(下称《规范》),为菜单英译给出指导性的规范条款。其中,“桂林马打滚”译为“Guilin Madagun”加备注;“七星伴月”、“杨提奇峰”等写意菜名则被“打回原形”,直译原料名称

  根据《规范》,体现中国餐饮文化的菜肴,应使用汉语拼音命名或音译的翻译规范。如果中文菜肴名称无法体现其做法及主配料的,使用汉语拼音,并在后标注英文注释,比如“炸酥欢喜”。

  在中文菜名中,还有一些很具诗意的菜名,比如桂林小吃“七星伴月”,在《规范》中被打回原形,译成“Lijiang Fish Noodles”,也就是漓江鱼面条。此外,根据桂林一些景点命名的菜式,如“杨提奇峰”,也译成“Lamb Feet in Hot Spicy Sauce”,恢复了它“香辣羊蹄”的本色。

  打回原形是否破坏了中文菜名的意境?参与制定《规范》的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晞认为,英文菜名首先要规范、准确、易于理解,尽量让外国消费者一目了然,不需要包含太多复杂的信息。

  张晞说,桂林餐饮企业提供英文或中英文对照菜单,普遍存在菜单翻译不规范现象,包括拼写混乱、大小写误写、语义模糊及漏译错译、部分英译菜名冗长繁琐等。不仅外国人看不懂,连熟悉“中式英语”的国内英语老师也看不明白。有的还会引起误解甚至投诉,如将“红烧狮子头”译为“Red burned lion head(红烧狮子脑袋)”,动物保护意识很强的外国游客就容易产生误解、心态,甚至引发投诉。这道菜应译为“Brais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MTI(翻译硕士专业)教育中心副主任韦锦泽认为,中国有些菜名较有诗意,有些则带有吉利话,翻译时确实有些困难。他不少外国朋友点餐时,常遇到麻烦。有些是因餐馆的菜谱无英文,有的虽有英文,却很不规范。有的餐馆为了节约成本,甚至使用手机翻译软件,译名就会很机械、呆板。如“爽口西芹”,正确的语义是“脆的西芹”,但软件可能会把“口”翻译成“mouth”,外国人看了就很不理解,为什么嘴巴要跟西芹一起炒。

  该《规范》由桂林市商务局邀请卫生、质监部门,还有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市商贸旅游技工学校、餐饮烹饪协会等单位有关人员,组成标准编制专家组编制的,经过了走访、调研、修改等阶段。

  张晞说,他们在制定《规范》时了解到,北京市外事办曾牵头编辑出版《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这给了他们一个参考。桂林市出台《规范》,是给市内各餐饮企业提供统一标准的英文译法,让外国旅游者一眼就能看懂。

  桂林市商务局商贸服务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桂林是国际旅游城市,每年接待外国游客上百万人。目前,《规范》属于指导性质,不强制企业遵行,但他们会通过活动、评优、餐饮协会的行业规范等方式,引导餐饮企业使用这一规范。

  陆先生在阳朔西街开了20年饭馆,他本人是英语专业毕业,加上自己是厨师,他饭馆里的菜名都配有英文。陆先生说,不同餐馆对每道菜的理解不同,译出来的菜名也各不相同。现在政府出台了规范名称,若能做成小册子推广,他会发给服务员背下来。

  曾带了多年外宾团的陈女士说,跟团的游客并不需要点餐,都是她们负责点。游客自己点餐的话,确实会经常出现所点菜跟自己想像的出入很大这一情况。所以,最直观的做法是,在菜名后面附上菜的照片。

  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曾大文认为,桂林对部分菜名的英文翻译进行规范,对当地餐饮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方便了国外游客,还有利于把中国菜推向世界。桂林此举对广西其他城市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南宁某英语培训班的吴老师预计,虽然正式场合有了相对规范的译名,但短时间内,外国游客对某些菜还是会看不懂。如,她在介绍“油茶”时,会说这个叫“Oil Tea”,对方就会很不理解,为何要在茶里放油,但喝过油茶后,他们就懂了。当某些菜有了约定成俗的说法,就能得到更大程度的认可。

  曾有过英国留学经历的车女士说,南宁不同的店对菜名的翻译也不同。她的朋友也曾拿着菜单找她翻译菜名,她觉得很头疼,因为很多菜名感觉不论怎么翻译都说不清。

  车女士认为,除了菜名的译法要规范外,菜谱最好能做得人性化一些。她曾带一位英国朋友去阳朔旅游,当她推荐起阳朔啤酒鱼时,酷爱喝啤酒的英国朋友很感兴趣,结果菜端上桌以后,对方却一点也不能吃,因为这道菜是辣的。车女士建议,菜名后面最好能用辣椒的数量表示辣的程度。

  美国人Mark来南宁已有9年,他说,刚到中国时,因南宁很多餐馆的菜名无英文翻译,他只能求助中国朋友,或者自己瞎猜。

  市民陆女士表示,中国很多菜名较抽象,即便是中国人,首次点餐时,也未必知道是什么菜。如家常菜“蚂蚁上树”,只有吃过的才知道是粉丝炒碎肉。金年会棋牌官网


本文由:金年会品牌橱窗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