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app,“有人问我是什么风格?我特坦率地说,我没风格。说句俗话,我什么都不是。我的创造逻辑是:每出戏找每出戏的风格。一个导演排戏,不是为自己的风格服务的,应当为这个戏服务。但我不求风格的统一完善,不等于说我完全没风格、没观点,我想的只是不要作茧自缚。”这段导演林兆华与学者托斯腾·约斯特、田蔓莎的对话,被收录于《当代中国导演观点》。继德文版后,该书近日迎来中文版问世。
为什么中国导演论著先出德文版?《当代中国导演观点》主编、上戏教授田蔓莎介绍,做一本专门介绍中国导演的书在德国出版,来自原德国歌德学院总部秘书长、上海戏剧学院荣誉教授柯汉斯提议,“在中国学习戏剧艺术的人都会学习西方理论,很多中国艺术家也游学到国外,并在那里进行演出实践。遗憾的是,西方观众和艺术家很少有机会体验中国戏剧、阅读中国戏剧类的书籍,西方对中国作品的翻译太欠缺了。”
《当代中国导演观点》收录从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12位导演自述、访谈,他们来自国有剧院、民营剧团,有的游走两者之间。全书集纳导演们对于古今、中西戏剧不同论点,林兆华提出,莎士比亚为我所用,我不为莎士比亚服务,我只为我自己服务,王晓鹰强调中国意象、现代表达,郭小男则是旧中有新、新中有根,田沁鑫提出中和之美、超脱之虚、夸饰之奇、禅意之说,卢昂强调要重拾古典戏曲之古风遗制,回归古典戏曲之自由精神。
导演们同时在审视现实与自身。赵川提出,在排演中发现生活存在的谬误,探索如何避免或更正它们。张曼君犀利批评,当前导演过于“炫”、不够“静”,过于“乱”、不够“净”,过于“狂”、对传统不够“敬”。常被称为先锋派的孟京辉说,先锋性是一种创作状态,一种豪迈的人生姿态。李建军认为,生活中的某个时刻未必等于真实,生活被撕裂了,重组了,也许更真实。周可提出,戏剧是一种修行,见天、见地、见人心。王翀认为,想要改造戏剧,首先要改造自己等。
《当代中国导演观点》透露了不少轶事。林兆华很少给演员做示范,他认为,导演代替不了演员。孟京辉与演员合作时,最爱说两点,“第一,说老师教你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假的,我的才是真的。第二,他们反问我,是真的吗?我回答我也不知道。其实就是在不断地越过边界,找到演员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找到我自己也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在寻找当中排戏。”田沁鑫谈及科幻作品对自己的影响,“我十四五岁时,最喜欢看科幻小说家叶永烈的书,也对宇宙飞船、外星、外星人等特别感兴趣。这些东西给我提供了很多想象的空间。童话我也特别爱看,比如《大人国小人国》《格林童话》《安徒生童线月,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文化处、上海戏剧学院、柏林自由大学共同出资《当代中国导演观点》德文版,在柏林艺术学院首发。由于此书在德语地区的反响很好,德文版出版一年半之后,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书店出版社在今年春天推出中文版《当代中国导演观点》。谈及德文版到中文版为何相隔一年半,田蔓莎坦言,“我原以为很简单,把德文采访稿翻译成中文就可以了。谁知,当我读到从德文翻成中文的采访文稿时,大吃一惊,怎么译稿与采访时的内容有不小的差异呢?”翻译多次转换后所出现的问题,是她未曾想到的,“这与译者水平高低没有关系,主要是文稿翻译转换的次数太多,从中文翻译英文,英文翻译德文,再从德文翻回中文,没有误差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段翻译插曲,让田蔓莎反省“跨文化翻译转换”问题,“比如京剧、昆曲、川剧应该怎么翻译?”她坚持音译,而非翻译为beijing opera,“日本歌舞伎、能剧都是音译,而不是Japanese opera,这是完全不一样的艺术形式。一些在母语语境中具有特殊含义的概念变成更好理解的英文词汇,反而限制观众深入了解某个外国戏剧概念的可能。”
《当代中国导演观点》正计划推出英文版,“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交流双方的真诚和相互尊重,然后就是要倾听对方的声音,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有对本民族文化的客观认识和自信,做到不卑不亢。”田蔓莎说。
本文由:金年会品牌橱窗有限公司提供